作者与女儿金露,1985年于北京
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文/金弢
当年来德不到两年,女儿七岁,小学二年级,经由《慕尼黑日报》向社会公开招生,通过考核进入德国慕尼黑国家芭蕾学院。我们的本意是让孩子练练体型,培养气质,活动活动好多吃碗饭。她读完四年小学进入文理中学。
德国中学分三类,根据小学最后两年平均成绩,无需毕业考,分别进入五年制(义务教育)、七年制(未来大专、技校)和九年制中学(根据最后一年成绩,无高考进入不同等级大学及各异专业)。女儿进了九年制中学,意味将来要读大学,这亦是全体海外华人家长的心愿。
开始学芭蕾,每星期两个下午每两小时的训练,时间、体力丝毫不影响正常学习。往下,训练时间和频率逐年递增。未曾料到,这种训练变得越来越专业,到了第八年,每周成了五个整下午,每次训练三小时之久,加上路途一小时。
徳国学制虽半天上课,但为了跳舞,完全殆失做作业及自习的时间。更有甚者,舞蹈班逐步发展成了专业团队,得配合国家芭蕾舞剧团的演出,或演配角,或完成舞剧的前奏。每逢圣诞佳节或国际芭蕾周,须全天候出场。
芭蕾学院虽可出具证明,免除孩子在校两周课程,但学业荒疏在所不免,并且必须同等参加学校考试,同等计分。芭蕾学院自设中学部,那些决定将来职业从艺的孩子可以转入此校。适逢演出,全院停课两三周,以配合演出。
金露(前左一)在芭蕾学院练功房。1997年7月4日《慕尼黑日报》,译文:抬头--伸腿, 刚满七岁的孩子已开始在慕尼黑国家芭蕾学院练功了。这个周末,新秀们又可以报名啦!尤其男孩子奇缺;
无疑,因为大量、长时缺课,所学无知,课程荒废,成绩难免骤降。一次接孩子回家,等候时巧与剧院售票员聊天,得知其原先也是芭蕾演员。她称,许多孩子跳舞入魔,只是因为喜欢,从不考虑将来的职业。而最后当配角、跑龙套是绝对多数,明星出不了几个。
想到孩子成绩下降,我们找女儿谈话,告知有转校的可能,但她不愿失去同学好友。我们明言:“我们把各种情况都让你知道,是为帮你做参谋,但会绝对尊重你的意见,这事关你的将来。现在你面临的选择是想继续跳芭蕾,但又不愿转校,而成绩不断滑坡,势必影响日后进大学。如果你自信将来能成为国际明星,继续跳芭蕾我们不反对,但据说一万才出几个,那就得转学。往下除学好德语,其他数理化无足轻重,潜心学芭蕾为上,来日当个明星也未尝不可。你可以不马上表态,考虑几天,然后根据你的决定,我们再做下一步安排。但若现状一成不变,结果是不郎不秀,这是我们做父母所不愿意看到的。”
之后孩子觉得我们言之有理,决定以学业为上。其实我从旁已咨询过教练,得知孩子们入芭蕾学院时有过体检,有些孩子将来的身体发育,骨骼会过于粗大,适应不了大明星绝致的舞姿。当个三流的跑龙套,相去我们的期待。
孩子的智商不低,身为外国人,来德不到一年,通过医生智商及语言测试,破格提前入学。她在班里的作文,老师拿来作范例,并对德国孩子说:“她还是外国孩子,你们看看她的德语!”
我们自小培养她的阅读兴趣,据自身的学外语经历,深知阅读会给语感带来优势。进大学前,她成了班里年龄最小的,每年的淘汰,三个班最后并成了一个。
这样,孩子毫无怨言地主动退出芭蕾,集中精力读书,毕业成绩优秀,有资格学医,而且全德国大学及专业可任选。她择定慕尼黑大学,这形同我们的北大,学医专业,后来成了医学博士,当上外科医生。现在想来,我深感当时征求并尊重她的意见是何等的重要!我回忆这些,只因为某些经历或有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响应当年高中同窗群里的话题,不期将发言扩展成了这篇文字。
其实,孩子的成长自有规律,做家长的不必操之过急,不要出乎寻常地望子成龙。违背自然的催生必定会错。在孩子仍然蒙味无知时强迫背唐诗,到后来该学的时侯他就没了兴趣。据说以色列人培养下一代的成功,不是他们对孩子施加学习压力,而是让他们首先尽兴、自由地玩。玩够了,孩子就会回过头来自觉学习。待多一点人生经历后,会更有利他们准确把握自己将来最适合做什么。
女儿金露在德国巴伐利亚爱波湖边
每个孩子的开窍都需要有个过程,有的早些,有的晚些,这不会影响孩子将来学业有成、事业有成。在孩子尚未对某个方面明显表现出兴趣前,不必强制,无需生硬开导。孩子的灵感自然会来,有适当的启发足矣。而这种灵感往往会产生在一瞬间,并对此的热衷会陪伴一辈子。回忆自己的外语学业和终生职业,始于对外语的好奇,灵感就发生在刹那间,从而坚守一生,雷打不动。
早年正读小学三年级,一日见邻家初中女生在学俄语,颇感兴趣,觉得同一样东西可以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既神秘又诡异,像是密码无异;不懂的人茫然无知,一窍不通。遂一下子对外语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这种兴趣变成了执着。到了初中有了英语,便是爱不释手,百学不厌。课堂所学跟不上自己的要求,开始私下往后自学。老师讲了肯定式,自学会了否定式。同时对各种方言也是兴致勃勃。去义乌做小工,就说义务话;去农村插队,就学乡下话。外校毕业会了英语,离校后还自学日语、法语、西班牙语。这种酷爱,都基于孩提时瞬间爆发的热情。
金露与同学在一起
这种自觉性往后压倒了其他所有兴趣。我家祖上从未有学外语的,家人也未曾给过任何启发,仅归功于自发的灵感。一旦喜爱上了,就是一辈子,而且从不觉得苦,更是一种享受。
下乡当知青,是时“读书无用”盛行,但抱定外语情有独钟、乐此不疲。这种精神享乐远超物质。农忙“双抢”,中午只有一小时吃饭时间,主食米饭知青点里现成蒸好,为挤出时间读英文《北京周报》,省下做菜时间,泡碗酱油汤打发下饭,利用吃饭时间自学英语。更重要的是,这种主动性从一开始就是自发,不是来自他人强迫。让孩子自选爱好,很大程度上是满足孩子的自尊。
加之,有了孩子的自觉,一旦学有所成,他会将这种成功首先归功于他的自觉行为,并为自己感到骄傲,这很有助自信的培养,对他往后的人生会是更大的鼓励与鞭策。让孩子深感自豪,效果往往超过不受人待见的“诲人不倦”,后者只能事倍功半。同样的成功,若是因家长逼迫所致,孩子会缺少成功感,觉得功劳在父母,遂变得兴致索然。这将无益他日后的自尊与自励,有损其成人后的独立、创业。
作者在德国巴伐利亚文化部基金会总部
家长不时在孩子面前显得不如他们,时常提问请教,将给孩子增添自信,这是最大的无声鼓励。当他觉得自己是家中的佼佼者,他会加倍努力维护自己的优势,变得更为出色。有时一句表扬话会激励他一辈子,让他终生铭记,不懈一生!贫家出贵子的道理,或正寓于其中。
眼下国内老人带三代,是个普遍现象,而作为孩子的第一接触者事关重要。直接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决定他的一生,不能小觑。如若我们曾因忙于生计在二代上不能尽如人意,现在对三代的教育不免是一补偿。
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各有千秋,忌讳千篇一律,切莫攀比、模仿,成才之路千万条!不能强求,不要学样,根据个人特质,行行出秀才!他山之石虽可攻玉,但仅为一个参照,前提是孩子自愿,越俎代庖不可取。一定要他自己喜欢,这样才有裨益,如笔者孩提时对外语爱者不毒,耽古笃学,至今乐此不倦。
让孩子自作定夺,不光是对他的尊重,也是赋予他一种责任感,让他从小有一份担当,对未来的成功会受益匪浅。
如果从小把孩子当作大人来对待,那么孩子从小就是大人。
作者简介
金弢,旅德翻译家、作家,杭外毕业知青,北外77级,任职作协,组团王蒙莫言路遥出访,88年赴德读博,居慕尼黑。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