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元旦,听到胡适的声音
文/老鼠记者
新年第一天的上午,带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年前出版的《胡适的声音:1919-1960胡适演讲集》一书,在清冷的空气中,直奔香山而去。
带这本书的目的,是想利用等车、等饭的空闲时间,读完其中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看法》这篇(以下简称《一个看法》)。这篇文章是1954年胡适在台湾大学所做的一次演讲的演讲稿,在不同版本的胡适著作集中,有不同的标题。广西师大出版社将书中收录的26篇胡适演讲分为五类,《一个看法》被归为“为学篇”。
其实,这篇演讲的主题,并不是探讨治学方法的,准确地说,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两千年的政治思想。而在1954年的台湾,胡适选择这一演讲主题,不但大有深意,也是颇有智慧与勇气之举。
此时的台湾,笼罩在白色恐怖中。从大陆败退到宝岛才五年的国民党政府,如惊弓之鸟,钳制思想自由,施行高压统治。远在美国的胡适,对台岛的政治与社会氛围,并不隔膜。在这一背景下,胡适这次演讲中的寄托,便不难理解了。
演讲中,胡适将威权与自由的冲突,看作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主要脉络,而二者在不同时期的进退消长,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他认为,在威权与自由的冲突中,有四件大事,塑造了不同的政治思想与历史样貌。
第一件,是以老子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出现。严格说,老子强烈反对的,是大政府,他反对“太多的政府、太多的忌讳、太多的统治”。胡适认为,老子的这一思想,是中国在世界上的一个最大的、最有创见的贡献。
第二件大事,是孔子、孟子所代表的自由主义教育哲学的出现。这种哲学,教育人参与政治,参与社会,要有人格的尊严,所谓“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第三件大事,是商鞅为代表的极权主义思想的得势。在这种思想下,焚书坑儒,钳民之口胜于防川,禁止私家教育。它造成了秦帝国短暂的崛起。
第四件大事,是奉行商鞅思想、建立了警察国家的秦帝国短命而亡,无为政治思想开始得到实验,为大汉帝国带来四百二十年的安定与繁荣,也为几千年来的中国政治带来安定。
胡适
胡适高度推崇老子的政治思想,特别阐述了老子的这段话:“太上,下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最好的政府,人民不知道有政府的存在。比较次一等的政府,人民亲近它,称誉它;第三等的政府,人民畏惧它;第四等的政府,人民看不起它。胡适认为,老子倡导的不干涉主义政治思想,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有思想文化的民族都要早。
演讲的最后,胡适对汉朝早期的无为而治政治实验再三致意。他说:“由于汉朝这七十年的有意实行的无为而治,才造成了四百年的汉帝国,才留下无为而治的规模,使我们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都受了这‘无为而治’的恩典。这是值得我们想想的。”
用今天的话说,所谓无为而治,精髓就是——不干预,不折腾。
胡适的这番讲话,是一次公开的谏诤,也是苦口婆心的规劝。它无一字指向当时台湾的现实政治,但其所指,却有如天日昭昭,意在劝告执政的国民党,放弃对思想与自由的钳制,才能谋得长治久安。细心的他,没有使用西方政治概念,而是用蒋介石能听得懂、乐于听的中国传统语汇与历史,试图去影响这位手握枪杆子的人。
对于胡适在台的言行,蒋介石是高度关注的,胡适的这番演讲,肯定不会逃过他的注视,他在日记中料会有记载、评论,并会斥为书生之论。不过,表面上,对于胡适的所有言论,他都忍了。
胡适
发表这次演讲的两年后,胡适辞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回到台湾定居。在蒋介石,这是极有面子的事,是统战的胜利。李慎之先生说,世上绝大多数当官者,是因官而荣,只有极少数人,会以人荣官。胡适就属于这类极少数人。他的返台,给因失去大陆而灰溜溜的国民党政府,带来慰藉与满足。
如今的台湾,已骄傲地走出唐德刚先生所说的“历史的三峡”。对于胡适在当年自由暗夜的演讲,人们很容易送上掌声,但对于蒋介石,很多人可能还会停留在“民主无量,独裁无胆”的嘲讽性认知层面。其实,无胆的背后,必有不忍;无胆,总比脱缰野马般的任性行权要可贵得太多。
无胆的蒋介石,成就了胡适,也成就了他自己。
作者简介
老鼠记者:资深媒体人,曾任驻外记者。典型的地命海心人。著有《电影撞新闻—影像里的无冕之王》《香港依然美丽》《理工学人的诗与世》。本文原载“兔子兔子画漫画”。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