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鞋儿破了,袈裟也破了,袈裟下的权欲与光环中的暗影

文/云淡风轻

这个夏天异乎寻常的炎热,却也异乎寻常的寒冷。

少林寺的山门还在,那位身披十六万元金丝云锦袈裟的方丈已不见踪影;娃哈哈的流水线依然忙碌,但创始人“一年只花五万元”的朴素神话已被私生子和21亿欠条的丑闻撕得粉碎。

许多人调侃:鞋儿破了,袈裟也破了,哪天再出个帽儿破的事件也属正常了;多年前流行的那首歌还真是预言。

但是,这事给人们留下的东西并没有这么轻松,释永信与宗庆后两位偶像级人物的同时崩塌很让人悲哀,我们膜拜的神圣偶像,原来不过是精心设计的幻影。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冷静地直面他们生活的真实状况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道所有的神圣与崇高最终都不过是贾瑞手中的风月宝鉴?既然如此,为何社会还会如此热衷造神呢?

事实和真相,让人们不得不面对真实的人性。

图源网络

释永信曾端坐于禅宗祖庭的莲花座上。他一手将少林寺打造成注册700余商标、年收入超亿元的“佛门CEO帝国”,在五大洲设立分寺,海外弟子超300万之众。当这位“月薪700元”的方丈被曝挪用寺院资金、身披16万元金丝袈裟、乘坐奥迪Q7座驾时,公众尚可将其理解为商业化的无奈;但当官方通报坐实其“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时,佛门最后的遮羞布轰然落地。十年举报被压制、卧室摄像头谜云、海外资产转移疑点...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纵欲敛财的双面人生,让不淫邪佛教根本戒律沦为笑谈。

而在商业圣殿中,宗庆后的节俭神话曾坚不可摧。这位声称一年仅花费五万元,女儿宗馥莉在追悼会上哭诉“父亲心里只有员工”。然而尸骨未寒,私生子、情人纷纷亮相,打得不可开交。民族企业家顿时成了家庭伦理荒诞剧的编导兼主演。

真实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释永信确曾推动少林文化走向世界,宗庆后也真实创造过就业奇迹。但当道德瑕疵被系统性掩盖,当私欲被包装成圣光,局部真实便异化为整体谎言。这是权力庇护下的信息操控和“人设”打造。而“人设”这种事很多时候不是某个人在进行自我维护,而是涉及一个群体的利益,“维护人设”可能是一种利益链,一种群体行为。这就解释为什么释永信这么多破事,但能够安然无恙。宗庆后的家庭那么复杂,不可能没人知晓,不止一个情人不止一个孩子,这事儿如何瞒得住!但竟然这么多年都瞒住了,而且是死死地瞒住了。这只能说明一种利益绑定,“维护人设”不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事,而是无数人甚至是社会某个阶层的事,社会造了神,公众便自动成为维护人设的提线木偶。

为何社会如此热衷造神?这源于人性深处的双重匮乏。物质转型期的人们渴望精神灯塔,而资本深知神圣叙事背后的流量价值。释永信的“佛门CEO”形象恰恰迎合众多人的心理,在传统信仰式微而飘渺之时,他将禅武文化包装成可消费的符号,满足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虚荣;宗庆后“年花五万”的朴素,则抚慰着经济狂奔中公众的财富焦虑。真正要将“人设”完善化,需要资本与权力的合谋。少林寺成立18家关联公司,通过“少林无形资管公司”构建不透明的商业帝国;娃哈哈则巧妙将创始人人设与品牌绑定,使“民族企业”成为抵御竞争的护城河。香火钱变成POS机流水,开光仪式明码标价,信仰沦为了资本游戏的遮羞布。

消费者购买娃哈哈时想起21亿遗产官司,信徒朝拜少林寺时疑心香火钱流向私生子账户,这样的信任崩塌,让普通人何以自处?

图源网络

其实也没有那么悲观,人总会长大,而且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经过无数次的失望与幻灭,必须经过觉得“真相让自己不适”的过程,才能真正独立地长大,那时候,人不会再天真,也不会再肤浅和无知。等你强大到经济独立生活独立情感独立精神独立之时,你便知道如何获得思考空间,如何面对人际关系和社会事务,你便不会有将幸福责任外包给偶像,你也就有了稳定的三观与知识储备,不会被舆论裹挟。

比如,就像许多人已经在做的那样:既看到释永信对少林文化的传播贡献,也批判其戒律崩坏;既承认宗庆后的商业成就,亦不回避其家庭伦理的混乱。这种冷静的批判性思维模式并不是愤世嫉俗,而是审慎存疑。也是当代人真正的成长。

一旦清楚明白所有被拔高的神圣都暗藏人性的阴暗,你便不会非黑即白,释永信的堕落不意味着佛教虚无,宗庆后的伪善也不证明企业家皆恶。这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金丝袈裟会褪色,道德光环会生锈,唯有保持清醒的独立思维,既不轻信枝头雀鸟的圣歌,也不盲从狂风暴雨的诋毁,才能不理会所谓的人设崩塌,才会维系自己的人生价值观,那应该是对诚信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对生命的敬畏。

作者:云淡风轻,六零后理工女,现居深圳。退休后闲适散淡。喜爱美食美景兼顾读书与瑜伽。

话题:



0

推荐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385篇文章 3天前更新

思想的碰撞,民声的回鸣。理性思考,感性文字。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