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史》海报 图源网络
记住:你虽无与伦比,但还是与我相似
文/云淡风轻
有一回跟女儿聊天时想起了这句话。其实博尔赫斯的原诗是这样的:我无与伦比,却又与你相似。
那天我们先是在谈论蔬菜。我的厨艺一向不入她的眼,所以我索性不常做饭,而她在各种外卖吃来吃去以后,决定自己下厨,对她做的饭菜我自然是毫无原则地一概先夸为敬。那天她做的是肉末茄子和韭菜炒鸡蛋,我照例说好吃,然后母女闲聊,从茄子开紫花韭菜开白花聊起,聊着聊着我开始怀旧:小时候我种过茄子韭菜和辣椒,那时可不是种着玩,是家里吃的,因为没钱买蔬菜;我说你外婆带着我和你舅舅,挖地栽菜除草捉虫,浇水还浇粪,很累也很臭,那会儿从来不觉得好玩。又说:你外婆真不容易,她跟你外公一样是老师,而且她的出身可说是大家闺秀,却学会了像农村人一样持家,她甚至还会做衣服做鞋子,我们小时候的日子还过得去都亏了你外婆....
女儿心不在焉地听着,突然问:那请问这个时候你的父亲在做什么?对,她就是这样问的,不是“我外公”,是“你父亲”。
我语塞,她与她父亲的关系一直是我们母女之间的心结,我和她父亲离婚后他俩关系更僵,她甚至连父亲给的生日红包都能拒收,为此我没少说她,我跟她说我和你父亲好聚好散不谈对错我都没跟他绝交你绝什么交!此刻我也不能告诉她我父亲确实平常很少帮母亲干家务,我只能说我父亲很忙,但是他很爱我们也很关心我母亲,——其实这是母亲当年的话,面对我们的疑问,母亲总是毫不犹豫地维护父亲的形象。
《柔情史》剧照 图源网络
女儿一点也没有领我的情,她一针见血:你现在也是这样!为什么不能客观一点,爱与不爱应该是自己内心的感觉才对吧!血缘关系可能对你们那一代重要,对我们来说真的不是最重要的。她说你没有必要绑架我,既然我在最需要爱的时候没有感觉到爱,我为什么要在已经不再需要的时候去爱一个我自己认为并不爱我的人,就算这个人是生物学上父亲那又如何?
我不再说话,我知道我说服不了她,她已经不是孩子。五零六零后父母与八零九零后孩子的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太不一样了,虽然在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其实对孩子并没有像如今的父母对孩子那样无微不至的呵护,但我们对父母不仅是敬畏,还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我们觉得小时候听话,长大了孝顺是天经地义的事,就算跟父母观点不一致委曲求全的也该是小辈。我们的八零九零后子女却不同,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他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都更加独立,他们强调“我”的重要性,不会轻易妥协。你让我不舒服我就毫不客气地怼回去,再不然就离你远远的,老爹老妈又如何。所以有时候我们这些五零后六零后老人家聚在一起会很无奈地哀叹:我们是孝敬父母的最后一代,也是被子女抛弃的第一代。
虽说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可是我觉得人总是应该反思的,时代的发展让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去学习新的理念,尽量地接受和理解我们的下一代,长辈总是希望和晚辈能够和谐共处。但假如你是九斤老太,那也活该讨人嫌。很多事情只能去换位思考,比如年轻人的“断亲”问题。不喜欢和亲戚来往已经是当代年轻的常态,亲戚关系不再是从前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侵犯。将亲缘从前世命定的神坛拉下来,放在新的价值体系中重新评价,在这样的审视中,年轻一代认为没有实用价值,他们喜欢讲断舍离,喜欢简单明快,比如我女儿不恋爱不结婚的理由之一就是:太麻烦,不想把时间浪费在维系和处理与各种人的关系上。
《柔情史》剧照 图源网络
现在的年轻人确实不喜欢那些把人和人绑定在一起的关系,这种不喜欢不单是针对亲戚,说实话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家庭与家庭之间的横向关系原也不大,孩子们讲究自我,不愿意维系那些七姑八姨的面子工程,长辈们最多唠叨几句不懂事,但还是能理解的。原生家庭框架下的断亲才让人头疼。早几年有个很火的网站叫做:父母皆祸害。里面聚集了大量的年轻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八零后和九零后,很多人是留学生。他们毫不留情地吐槽父母,不止网络吐槽,现实中也是如此,许多年轻人对父母冷言冷语横眉冷对,各种不满各种指责抱怨看不起。你说:都是成年人了,不喜欢就离开父母自己过日子好了。人家起身就走,翅膀确实是硬,但是从此对你再不理睬,干脆就不回来了,没准还微信不回电话不接。心里别扭想要低头和解的不还先是你自己吗?自己的孩子再大又能怎么样?还不是在心里牵挂着他!
有人这样分析:原生家庭的断亲更多的是一种抱怨一种希望,“断”的背后实际上是在追求一种更好更理想的关系。可我觉得这个说法即便有道理也是落在90后和00后身上了,因为他们出来混社会的时候,压力已经大大增加,机会则无限缩小,他们环顾四周后发现,能够依靠的东西太少了,而唯一实在的只有自己的父母,很大程度上父母的援助和保护才是唯一可靠的资源。唉,也只能说现在的年轻人比以前的更务实了吧。
这种冷漠很难不让人感慨,家不再是港湾,父母不再是最后的退路。这种感情上的“赤贫”狠狠地伤了一代人的心,或许不是一代也包括了孩子们这一代。传统的中国亲子模式确实很多缺点,比如:你是我生的,你就要听话孝顺不能不尊重我。这样的概念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合适,搞得孩子们觉得被”家“这个东西绑架了一样。过去因传统道德教育要求人维持或忍受的关系今天已经减少了约束力。人们评判相互关系的质量不单单看血统,考量的因素更多更现实更直接。不止是年轻一代,包括我在内都有这种体会,在生活中经历困难遇到挫折时,亲密的朋友比血亲更能给人以鼓励和支持,然而在我看来与骨肉亲情还是有所区别的。
《柔情史》剧照 图源网络
亲子关系不好有各种原因:现代年轻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主动与父母保持距离啦;不喜欢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过高啦;童年时期的家庭矛盾或情感伤害才与父母疏远啦等等。但是我女儿不止一次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小孩子长大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总是第一时间想跟父母诉说,被父母忽视或者误解,他们才会另寻情绪出路,所有的疏远是由这个过程导致的。她举了一个例子:她很小的时候(大概四五岁,反正还没上学),有一年不知怎么藏了一点钱,她是想给我买个母亲节的礼物,可是我和她父亲看到后却第一时间盘问她钱是怎么来的,她说我现在还记得我当时哭得特别伤心,然后就下决心再也不跟你提什么母亲节了。
没错,在我的记忆里,她确实从来没有对我说过母亲节快乐!我心里其实为此还挺不高兴的。可这段公案我自己难道不该反思吗?要命的是这件事我竟然完全没有印象,作为父母,我们究竟在无意识中做了多少伤到孩子幼小心灵的事情呢?这真让我心虚。
可能会有人会说晚辈不也应该反思吗?这话说得轻巧,你有没有想过你自己是什么年纪才开始学会反思的呢?我们在年轻那会儿可不都是自信满满唯我独尊,内心里其实嫌弃父母不如我们聪明能干的吗?只不过我们不像下一代不管不顾直接说给你听而已。当然我很高兴我们母女能够解开心结,然而这-—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加持的,唯有等到了一定的年龄,人才会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清楚自己在人间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才明白自己其实是很有局限性的,直到这时也才能醒悟或许不该对父母如此刻薄。
我是限量版,独一无二,无与伦比。哪个人年轻时心中没有这样心高气傲的小念头呢。
《柔情史》剧照 图源网络
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关系是双方的共同挑战,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依靠相互的关联而生存。青年总会变成中年,继而也会到老年,等他们发现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支柱许多事情退无可退的时候,面对更加衰老的父母,或许会有新的了解和新的认知,会不会更亲密不好说,但是总会变得心平气和可以理解和沟通了吧。汪曾祺有句话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这话在我家不成立,但是这么多年的坎坎坷坷下来,我和女儿倒是应了“多年母女成姐妹“这句话。对此,我很欣慰。
当然不止我家,五零六零后一代人并非完全被子女抛弃或嫌弃,许多家庭上下几代都保持着亲密的感情和联系。从我的经验来看,好的亲情关键在于善于沟通,还得要适当妥协,时代不同了,老人家要跟上形势,不能倚老卖老,要学会向下兼容,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下一代,也能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东西,放低姿态换得个老少和谐其乐融融,其实不亏。至于是不是上纲上线让孩子们认错,那真是不重要的。
作为父母,有个自信是必要的:你无论怎样无与伦比,骨子里还是与我相似。
总有一天你会认识到这一点。
作者简介
云淡风轻,六零后理工女,现居深圳。退休后闲适散淡。喜爱美食美景兼顾读书与瑜伽。
平台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授权微信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