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情史》海报 图源网络
每代人自有自己的宿命和担当,不要绑架不必强求
文/云淡风轻
“你们这代人就是喜欢没苦硬吃!”每当女儿这样说的时候我就会想:那你们这代人,好像有点没福硬享。但我只是心里嘀咕,一般不会当面说出来,我不愿意引起争执,虽然女儿说争论没问题观点可以摆出来讨论清楚,我还是认为两代人之间很多问题是不可能达成共识的,和平共处的唯一方法是一方的妥协。在不涉及很原则的问题的时候,我,作为比她年长二三十年的老母亲,妥协不丢人。
之前我说过我和女儿的关系很融洽,是“多年母女如姐妹”的那种,其实刚开始不是那样的。有一段时间她甚至拉黑了我的微信。
2014年,她从日本留学回国,很快就自己找了工作,上班了。这让我终于有机会近距离关心教育她,关于工作、关于同事领导的关系、关于劳资合同等等,在参加工作初期,她挺愿意跟我沟通的。她很快上手,工作能力迅速得到公司认可。我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指点有方,就时不时地发一些我自己认为有用的资料给她,然后关于恋爱、婚姻、小家庭也开始在各种场合跟她提及,提醒她到了需要考虑的时节。她有时会有礼貌地听一听,有时则很不耐烦地怼我一句:这是我自己的事!然后进房间关上门,留我在门外恨铁不成钢地凌乱。后来有一天我再想发一个什么东西给她时,微信上出现了一个红色惊叹号,说我不是她的朋友了。
我心里发凉,但没有声张,假装毫无察觉。我们母女照常各自上班、晚上回家,交流不多也相安无事。直到有一天我忍不住了,晚餐后我走进她的房间,我说我们谈谈。
《柔情史》 剧照 图源网络
那个晚上我们聊了很多,我告诉她:我知道你嫌弃妈妈唠叨,但是我对你说这些只不过是出于年长一辈人的生活经验,以及作为母亲的担心,而我最为担心的是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发现有些事情没有做跟当年母亲没有提醒你有关,那时候我该多么自责多么懊恼,而你说不定会因此恨我。我说你不知道我有多后悔当年没有听你外婆的话。老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她说:我就问你假如现在回到当年,你会听吗?
我说我也不知道。--其实我自己在内心无数次掂量过这事儿,我想应该还是不会听的。那会儿我多有主意,多么自以为是啊。
她说我自己做的决定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瞧瞧,多像当年的我。其实我们那天谈论的主要议题是婚姻恋爱成家的事情,我说人到了一个年纪就要完成一个年纪该做的事情,你现在正在恋爱婚姻的年纪,该做什么还是要做的,否则就晚了,我用自己举例:你看我现在有你,还有你的舅舅们,我不能想象没有你们会怎样,你们这一代独生子女,本来就没有兄弟姐妹,未来假如没有家庭没有孩子那多么孤独。我说你不要受网络的影响。
她说你才是杞人忧天,你有没有想过:假如没有我,你可能会活得更自在?更富裕更无牵无挂呢?我们这个时代跟你们不一样,我考虑的跟你们当年也不一样的,在我们这代人看来,结婚生孩子根本就不是一个人生必选项。人生的选择范围那么大,我干嘛要给自己找不自在。还有:谁规定的女人结了婚生了孩子就不会孤独?这逻辑上就没有一点儿关联好不好?
我确实说不过她,在这个问题上,我知道自己大概率也是个老脑筋。作为一个六零后,我们根本就对结婚这事没有过其它考虑,每个人都得结婚生孩子,这事儿似乎是个“底层固件”,没人去质疑。年龄到了,自然而然就把婚结了。至于后面的事情会怎样发展,那并不在当时的考虑范围内。似乎婚姻是否幸福也并不在人们的认真思考之中。我们有多少人会关注父母的婚姻是否幸福呢?不过是把它当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形式罢了。
女儿说:你们这代人就是没苦硬吃,我才不会受你影响。一代人有自己的坚守和宿命,你放心,我肯定不会为了几十年以后的可能事件放弃现在的坚持。就算最后没福,我现在不也享到了吗?
《柔情史》 剧照 图源网络
很冷静客观地说,对女儿的婚姻恋爱观点我作为母亲是很矛盾的。我知道像她这样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职场女性对婚姻的看法与我们当年不一样,他们认为婚姻的目的是让自己过得更好而不是什么人生必经的大事,既然做这件事目的是让自己过得更好,那么如果实现不了或者有实现不了的风险,那避开就好。事实上我自己也不希望她凑合,这么多年过来,我对于婚姻爱情的社会现实也早已不是当年的认知。在这么个就事论事的世界,经济实力决定生活品质;我很清楚地明白婚姻的本质是为了下一代需要持续付出,属于一个输出大于输入的系统,虽有幸福温馨,但是更有麻烦不断。
女儿她们这一代人是中国历史上知识最透明的第一代人,他们对痛苦极度敏感,相较于朦胧的浪漫,她们更为现实,一想到结婚后要承担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还得照顾另一个人,甚至还得照顾另一个人的老人,那简直就是一种不可想象的人生。既然结婚生孩子等于入坑,与其大家一起受苦,不如相忘于江湖,自己轻松过完这一生,不把麻烦带给另一半,也不要带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继续受苦。一个人享受现代文明何其清爽,至于未来,既然还没来为何要预先焦虑呢?加上传统社会的压力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也不再强大。以前大家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很封闭的熟人社会小圈子里,家庭环境流言蜚语谁都受不了。城市化之后熟人社会解体了,大家都变成了大城市里的原子化状态,那种小地方特有的压力就没了。婚姻不再被视为人生的必经阶段,而是个人选择的一种。
这种观念的转变反映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变革,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婚育率的下降,这并不是我们一个国家的问题,说实话我认为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这应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后的必然趋势。我女儿就说过:婚姻是一种必然会消亡的东西。她说这话时25岁,而我在几年以后从《三体》中读到这个预言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现实,再想到她这句话,心里似乎多了些认可。
事实上,说到婚姻,我心里暗戳戳地认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比自由恋爱好,两口子结婚让长辈直接定。这样做毛病很明显,但是优点也很明显,从根本上否认了婚姻和爱情有啥关系,避免让你对婚姻存在不切实际的妄想,可能反而能降低结合门槛,顺便提升稳定性。这么说有点政治不正确,但事实就是对婚姻预期太高,最后结果都不太好。再说点政治更不正确的,虽说国家一次次修订条例,但用这种硬性管理条例来达到目的别说是女儿她们这批当事者,连我这个老母亲都觉得不大靠谱,因为看来看去,都是围绕着金钱和财产,似乎全社会从上到下已经承认了婚姻不过是一个与感情无关的契约,在农业社会或者前现代社会,女性是依附男性的,没有男性在很多社会里根本活不下去,婚姻关系本质上就是契约,是个应对风险的公司,那时候这份契约没毛病,长辈便是契约的把关人,但是在如今这个高度文明和个人独立的现代社会,对年轻人个人生活道路的影响估计有限,因为无论如何,婚育是一件牵扯面太广的事情。
《柔情史》 剧照 图源网络
虽说如此,我还是希望女儿能经历一些事情,哪怕未来结局不好至少也是一番人生经历,唉,真是矛盾!我曾经对女儿说过:你可以多谈谈恋爱,跟什么人谈都可以,多谈恋爱没什么坏处,不过假如你要结婚的话,结婚对象必须要经过我审查。我记得她当时就像看个白痴一样看我,说:你还是不是个理科生,说话都不讲逻辑。你现在都承认婚姻和爱情不是一回事,我对婚姻这个问题我的认识比你早了几十年,你该庆幸才是,为什么要逼我呢?至于不结婚生孩子的人将来老了,这个问题根本不在她们的考量范围之内。这本身就是自己选择自己承担的事,谈不上对错。很多年轻人结婚后天天两口子闹,想离婚孩子又没地方弄。又把婚姻这个本身就困难重重的东西无差别展示给了大家,还殃及了下一代,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来受苦。我才不会在这些事情上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呢。
好吧!你开心就好,老母亲只能看着你,尽可能地帮着你,毕竟这个世界早已没有“弱女子”这一说了。
后来我给她买了一套房子,房子的装修我说我不参与,你自己设计自己搞,于是她就很细致地规划装修了这套130平方米的房子:包括超过一百个的插座、洗碗机、烘干机等等换了我会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也想不到的各种细节:虽然不用没苦硬吃,但也没有必要没福硬享吧,两个人的家庭用什么洗碗机,夸张了,但是我很识相地履行了不参与的承诺,没有吭声。事实是:在深圳的回南天里,烘干机起了巨大的作用;每天把用过的碗碟放进洗碗机,又干净又省事;家里到处都是暗插座没有一条拖着线的接线板,又清爽又整洁。而大部分采用硬装众多的嵌入式橱柜也很好地利用了每一寸空间,让屋子显得宽敞又大气。
《柔情史》 海报 图源网络
于是我有点同意女儿的论调了,她说:没苦不用硬吃,没福倒是可以硬享。没福硬享其实是一种能力。有没有福不重要,能不能“享”到才是能力。人的“福”要是认真追究的话,大多既稀有又不确定。今天觉得是福,明天就不一定了。今天还以为福已经在手里,明天也不一定了。人无非就是在日复一日平常焦虑或未知的生活里,不断自我安抚,尽量把多数事情往好处想,往自己希望的方向挤。而且,当一群没福硬享的人在一起,不知不觉就都会变得有福了,毕竟是否有福是否幸福最终不过是个人心理感觉而已。
真的,我们的下一代比我们聪明得多。没福硬享也好没苦硬吃也罢,一代人自有自己的宿命与担当,有自己的思维和成长道路,即便是坎坷与荆棘,那也是他们自己需要经历的,不可替代也不可预知,即便母亲也不能越俎代庖,唯有尊重。
其实没过多久,她就解除了对我的微信屏蔽,不过我再也没有擅自发那些我自己以为很好很有教育意义的东西给她了。
作者:云淡风轻,六零后理工女,现居深圳。退休后闲适散淡。喜爱美食美景兼顾读书与瑜伽。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