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陪百岁母亲走过的路有多长

文/南翔

站在内科住院部的高楼上,鸭嘴一般朝上张开的玻璃窗雨线如注。新洲路从北到南逶迤连绵的车流,洒落一大片炫目的红灯,宛如某个嘉年华场景中酷爱红色的总监做出的露天盛景。这是早高峰的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人流与车流是由北而南;到了傍晚,则是反向的由南而北的拥堵。

此时此刻,他立在这儿已然半个月了。自从母亲入住该院老年特诊科,他每天一早打车过来,送一个蛋羹给母亲,同时给侄儿送早餐。通常是他与侄儿一道匆匆吃过早餐,给老人换下兜了半夜的沉甸甸的尿不湿。他擦拭干净母亲的下身之后,在她压疮的臀部喷上3M胶,之后再撒上薄薄一层造口粉。护士说喷胶、撒粉,最好三次。他常常一到两次即告结束,原因是,尿失禁的老人,随时可能再尿,此前的喷胶、撒粉,便都告重来。老母亲压疮的位置,太不是地方了,很容易被大小便污染。

接下来他在温水里化开两小袋枸橼酸钾颗粒,一小支氯化钠,搅匀,同时将刚碾碎的一粒拜唐苹,一粒施慧达——前者降糖,后者降压,连同四粒都碾成粉末状的益生菌,一道倾尽水杯,与钾和钠搅匀,用小头推注器缓缓注入母亲的胃管。再用一根大头推注器,推入150毫升的蛋羹。蛋羹连同一小撮新鲜百合都是事先在家里蒸熟,用搅拌器完全打碎了,经母亲鼻腔插入的胃管推入。胃管(流食管)比一根手机充电线粗不了多少,容不得任何颗粒或软疙瘩蒙混过关。待得这一切完成,就可以摁床头的红色呼叫器,提醒护士过来给母亲打营养液了。

护士最为手忙脚乱的时刻就是此时的交班前后,即便开启营养泵只是分把钟的事情,也得她们能够腾挪得开。事缓则圆,一个人不仅相貌有父母的遗传,性格也有部分传承,他与母亲都是急性子。只不过,随着年事日高,他有意识放慢了生活和行动的节奏。都说慢性子才能长寿,小如龟,大如象,性子都是慢悠悠。

急性子的母亲却活过了一百岁。可见,凡事都有不循规蹈矩的例外。

趁着护士还没过来的空隙,他拿起一只网购的巴掌大小的白色勾称,把团在垃圾篓边的尿不湿勾起来,称重。放在微波炉上的几张白纸,是护士交代过要仔细填写的病人时时刻刻的入量和出量。今日一早:药量30毫升,蛋羹150毫升,清水冲胃管30毫升,总的入量便是210毫升。事先称过尿不湿的净重是100克,母亲刚换下的带着黄色尿渍的尿不湿毛重是215克,那么净出量就是115克。

他一笔不苟地记下了母亲早上的入量和出量。手头这支黑色的圆珠笔是他过生日之时学生送的。他的姐姐常常真实或夸张地感叹,还是从事教师这个行业好,即使退休多年了,也还有学生记得!他想告诉姐姐的是,跟学生在一起,永远感觉到一种澎湃的生命活力。当然,跟儿孙辈在一起,也会有这一类的感受,可两种感受还是有区别的。若问区别在哪儿,一时半会儿,他也难以准确表述。

人到老年,尤其到了半失能或全失能状态,入量和出量,或者直白地说,吃和拉,就成了两个大致“健康”与否的金指标。直令为儿女者,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回溯起来,长者的生活能力是一步步丧失的。他想起少儿时上山砍柴,若是贪心求多,柴箍儿打大了,两捆死沉的湿柴挑上肩,吱扭吱扭的声音,很快就会令他暗暗叫苦,一条弯弯曲曲的蛇形山路,更兼无数个上坡下坡,精疲力竭,双腿如铅,每翻过一个山岭,都希望自家过来的那头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父亲,哥哥姐姐,或者同学,总之要来一个接柴担子的人。如释重负——在有人接过担子的那一刻,这是最真实也最妥帖的形容。

他这一生,注定是两种体验兼备。一方面,他能够体验人是怎样一步步走向衰迈。近30年前,与他一道迁徙到深圳的父母,因了哥哥过早离世,他要亲力亲为地体验为人之子的细致入微。20年前,80多岁的父亲因肠癌病逝,晚近10年,看着母亲以前能走,再后推着轮椅能走;以前能站,再后扶着栏杆能站。以前扶着她起来能站,再后坐久了都体力不支。一个老人能力的丧失,是漫长的,也是可以感受与触摸的。如同一棵经历了春夏秋冬的阔叶树,繁华而翠绿的树冠,转黄,进而转为褐色,进而一片一片地凋零,终至剩下突兀的枝丫,刺向灰色的天空。另一方面,他无法推辞地体验了照顾母亲活过百岁的所有操心与劳顿。此时,百岁老母亲住院,会是她抵达生命终点的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还是她又一次化险为夷的分号?

母亲此次住院的病因是:呛咳性肺炎。其实,在她住院前的半年,或许更早,就出现了呛咳。只不过,到底一开始就是呛咳,还是混杂了热咳或寒咳,并不了然。她喝水咳,漱口咳,一日三餐,吃打成了一团浆糊状的食物咳;夜间不饮不食,照样咳。一个大到七八万人的社区也只有一个社康,但凡麻烦一点的病症,就得跑医院。失能老人上医院,除了网上预约等一系列的琐碎,出行得配轮椅,得有健壮男士抱其上下,在在都是难点和痛点。他到小区社康给母亲拿了口服液之类,又询问一位退休的中医师,中医师很快微信作复:“陈皮3克煎开后泡水饮。止咳化痰:促进痰液排出;理气健脾:有助于调节脾胃功能。服用两天如果没效,建议呼吸内科进一步检查。”

5月2号,乃阴历四月初五。发现抱扶母亲起来之后不对,不仅坐不稳,且头颈僵直,张大嘴巴,无论跟她说什么,她一双失神的眼睛都无反应。很快推去近在咫尺的社康,一测血氧才80多,于是推到医生隔壁的护理室,先吸痰,后吸氧。待得吸出不少痰液,血氧也上升到95,母亲神色似有转圜,方才推回家。

把她抱坐沙发上,她依然张嘴不闭合,连饮水都不接受。给她的鼻孔接上一台家用5升的吸氧机之后,血氧一直上不来。这才觉得问题严重了,赶紧把休闲在家的侄儿叫来,直接送去距家最近且比较熟悉的一所三甲医院。急诊科无疑是国内当下求治危难重症最便捷的选择,挂号、收费、全科医生以及抢救治疗皆在方圆几十米之内,排除了看任一专科,上下等电梯,隔栋奔走排队的辛苦。医生前后,穿梭着一群身着深蓝护理服的小哥,个个戴着医用小花帽,捂着大口罩,除了高矮胖瘦,几乎不可能记住人脸。

一番询问病人家属,以及循例的体温、血压、心率等检查,医生再开出了抽血、颅脑、心肺……一摞检查单。这期间已经下了胃管,开始吊营养液。

如此年长的老人,失去了吞咽功能,自鼻孔下胃管,被动进食营养以维持生命。无论这是临时的还是永久的,他尚能接受。

急诊抢救病历出具的初步诊断:1.低氧血症,肺部感染?2.高血压2级,很高危;3.2型糖尿病;4.冠心病。处理意见:1.心电血压监护,吸氧,心电图,建立静脉通道,告病重;2.完善检查,追踪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等待他签字的是不可或缺也习以为常的各种家属知情通知书。你把这些看成平时买车险或购房子,必经的一环便好。世上有不少文书,并非都是甲乙方的详细讨论后的生成,只不过对方比你更懂得也显得更有力量。尤其在医院,顺从是绕不过去的选择。

医生接下来的一句问话引起他的警觉:去不去ICU?

他从一早起便开始纷乱如麻的脑子立刻如被篦子梳过,嘴里清晰而斩钉截铁地蹦出两个字:不去。

医生被他迅捷而坚定的回答,镇了一下,转脸看着轮椅上的老人道,你不准备给她上呼吸机、心脏复苏等手段,也确实不必去。那就准备住院吧。

按照母亲的肺炎诊断,原本只能入住呼吸科。呼吸科没有单间,近来甲流乙流、支原体肺炎之类较多,防不胜防。在医院一位相识的朋友提醒下,还有一个选择,入住内科住院部的特诊老年科。特诊加老年,听起来很美。虽然不如呼吸科那么专业,可对于一位多病缠身的百龄老人,杂取或更为合适。朋友善意提醒,特诊老年科的单间比较贵,680元一天,且一般病人无法走医保路线。

他不假思索便同意了。相较于冒着交叉感染的风险,单间贵一些也是值得的。不仅母亲可以少些扰攘,家人陪夜也能较好休息。至于自费还是医保,他早已没得选择。作为内地铁路家属的母亲,早年还能凭借深圳的住院病历、发票和一应用药及耗材明细,回内地铁路医院报销一半。自从20多年前,铁道部门实施主辅分离,学校、医院、工厂等辅业逐渐分离出去,划归地方管理,母亲的住院报销就如断线之风筝,杳无着落。他不止一次劝告奔波于内地和深圳的姐姐,不要跟母亲说,她的医药费无处报销,你也无需往返折腾。凭着她儿子在深圳工作的收入,还能让她老人家过上大致体面的晚年生活。

这几十年社会的显著变化之一便是,阶层迅速拉开经济落差,炫富者固然有其令人瞠目的资本;996”一族则从不敢自我标榜消费能力。能让母亲入住680元一天的单间病房,或已经接近他夸口的“大致体面”的上限。

他曾在多年前发表的一篇散文《父亲后来的日子》里,写到:“那些日子,父亲熬不过批斗,几欲自杀,是母亲的愤怒与毅然上台陪斗,挽救了他但求一死的懦弱。”女性在一些特殊时刻,往往比男性表现得更果断、更坚强。父亲如果当年懦弱辞世,一个多子女家庭必定溃败无疑。这一类的例子,在他身边目睹得太多了。

父亲病故之后,他陪母亲去了一趟父母结婚地——粤北韶关,有了那篇怀念父亲、兼写母亲的《父亲后来的日子》:“此前,母亲因近乎失明与晕车,几乎拒绝去任何地方,哪怕跟我去市里,但是,她这次爽快答应了。四个多小时后驶抵,我姐弟搀着母亲,在韶关火车站附近一一辨认,寻找她半个世纪前的旧址,她不甘心一切都改变了,旧痕一点不复存在。五十多年的光阴啊,她情感的依托、寄寓呢?她爱情的标记、见证呢?她此生此世的念想、回望呢……每一个路人都在我们的殷殷询问中,摇头、离去。母亲的声音无比地高亢起来,精神无比地高昂起来。我知道,那是她在生命的苦难与情感的镏金岁月过后,向已然去了另一个世界的父亲致祭。她的满头白发在晚风中根根竖起,呼应着落霞中的最后一抹余晖。”

他曾跟一位好友说过,待得母亲百年之后,他还想写一篇《我为何要让母亲活过百岁》。闻此言,朋友撇嘴道,你不是矫情是什么!谁人不想让自己的父母活到百岁,那可是想做就能做到的吗?!其实他还有一句话没说,就冲母亲当年挽救了懦弱的父亲,他就暗暗下决心,要精心照顾母亲活过百岁。

 三

母亲入住特诊老年科21床之后,他松了一口气,因了本科护士站就在病房斜对面,救急救险都方便多了。凡事亦可不出门,摁一下床头红色报警器,护士便可须臾而至。

床头的标配是心电监护仪,母亲胸前贴满了与之连接的电极片。臂上戴着血压仪的绑带,每测血压便可在监护仪上读到并留下数值。腕关节上是留置针头。老年人的皮肤薄脆,静脉血管不好找。护士提醒,翻身不要压到留置针,睡觉不要让她拔了胃管。

失去吞咽功能的老人,所谓吃饭也是十分被动的,被动到需要在床头挂一个营养泵,将营养液缓慢滴注,此之谓,间歇重力滴注。每次250毫升或500毫升,滴注速率为每分钟30毫升。每次持续30到60分钟。特诊科医护人员面对一位很少见到的百岁老人,采取了最为保守的治疗方法,250毫升营养液常常需要滴注两个小时,乃至更长。

进食不是难题;肺部有痰,也可以时不时用上吸痰器——喉管插入软管吸痰,老人十分抗拒此种不适。他想到一位老朋友从小惧怕打针,别人介绍再好的诊治其腰痛的办法,只要听说是针灸伺候,老友瞬间便面色发白,嘴唇发抖。用小痛苦化解大痛苦,原本是中西医殊途同归的路径。面对母亲吸痰时一脸痛苦的挣扎,他也只得扭过脸去,配合护士紧紧抓住母亲瘦骨棱棱的双手。活人总不能被一口痰憋死啊!

最难的是二便。小便根据入量来计算,一旦觉得偏少,医生便主张用利尿剂。他对利尿剂的抵触源自几十年前,他大学刚毕业不久,在南昌传染病医院照顾患重症肝炎的哥哥,哥哥被尿憋得难受,不停要求医生打速尿,速尿用到最后也会失效。哥哥英年早逝的一幕,给他留下了长久的伤痛。他后来跟侄儿及学生都说过,他平生所做的诸种努力及成果,包括写作与人文社科的研究,一半是为哥哥在扳本——他笃定,如果哥哥还在,天假以年,一定会做出比弟弟光耀得多的成绩。在那个形格势禁的年代,哥哥和三五同学的阅读及思考,比他现在遇到的一些同龄人可是深刻得多!

医生道,为何要计算准确排尿?如果尿少或者不排尿,会造成尿潴留,肾损伤。适当用一些利尿剂,不会有太大后果的。

他喏喏。医患之间,他从来认为,有商有量有沟通才好,对彼此有利——他甚至认为此信条,放之四海而皆准,历经万世且常新。如果病家与医生形同水火,势如冰炭,相互提防,剑拔弩张,那只会是没有穷尽的损耗。由此延展到甲方与乙方,家长与学校,A国与B国,皆如是。

二便之中还有大便。老年人排大便是一个普遍的烦难。他记得母亲很早就吃大颗的麻仁丸了,随中饭一道吃,一粒不够,她还常常伸手要第二粒。笑问她,你是把药当糖吃啊?再后,用开塞露。开塞露效果也不灵验了,灌肠吧。家人也有质疑的,灌肠好吗?非专业人士是不是会把肠子捅破了?他淡淡道,宋美龄活到了106岁,除了其它因素,其一就是晚年坚持睡前灌肠以清理肠道,减少毒素。她也是居家灌肠吧?于是毫不犹豫地自网上买来一大包一次性使用的肛门管,将盛有清水两三百毫升的塑胶袋用衣叉举起,另一头抹上皂液插入老人体内……这一切听来的搜来的方法,都经受不住时间的打熬,都会有红灯亮起来的一天。概因老年人的便秘,可以用物理化学等方法解决它的干结,却解决不了她的肠蠕动失灵!

我们常把一个人比作一台机器,只要有油或电,发动机在运转,那就能带动齿轮,轮子,它就能奔跑,及至飞翔。如果是一匹马,它就能在草原风驰电掣;如果是一只鹰,它就能在蓝天展翅翱翔。面对卧床的老母亲,她的发动机还在运转,虽然是带病运转,其它部件却很不配合,咀嚼失灵,吞咽失效,站立失败……

他、姐姐和侄儿,形成了日夜轮替的照顾接力。侄儿守夜,尤其辛苦。夜间担心祖母睡梦中有意无意拔下胃管,护士反复提醒看守者,给她戴上手套。他没用医院配置的笨重手套,网购了一副蓝色的轻便的手套。手套是不分五指的,如此则指头才无法聚会抓拢。老人却很是抗拒戴手套,一个失能者,对于叠加的束缚,较之健康者更其抵触。当她自主翻身的能力都丧失之时,难道连伸张五指的能力也要被剥夺吗?!一时半会请不到称职也放心的护工,这是各方面吁请了很久却始终无法解扣的难题,这也是居家养老与养老院养老为何是两难选择,那一线令人雀跃的曙光在哪里呢?

排除烦躁、焦虑、压力等不良情绪,疲惫如影随形,会将原本柔韧无比的孝心一点一点地蚕食、掏空。他在岭南乡下看到过麇集的白蚁蛀空的祠堂梁栋,外表的堂皇挺立,却经不住一脚的踢打,轰然脆断。为了精力和情绪的永续利用,就得避免疲惫恣意生长。他觉得偷空休息好很紧要,同时也调整好心态,不仅为自己,也为亲属们立一个模样。

近一个月住院,管床医生和他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落地有声的词儿:出院。无论对于病人还是守护者——他,姐姐、侄儿,出院才是更好的一体放松与休息。况且,若是母亲还在家里,即便卧床,对他也是一种无比妥帖的慰藉。母亲与他相依为命,居住在深圳福田这个最大的小区之一,已经20多年了。无论他此前自大学授课之后驱车回家,或是外面出差返深,最先进入脑海的念头,便是妈妈在家等他。退休前后,他的日常,除了照顾日渐老迈的母亲,每天晚饭后坚持给她自头顶、颈项、后背、双手、双腿按摩约半小时,其余时间用于阅读、写作、(非虚构)采集、讲座、策划兼主持中心书城晚8点周五文学谈——此讲坛每周一次,且不分节假日,牵扯精力甚多,概因需要邀约相识的或不曾一面的教授、作家、评论家、诗人等,且希望均衡分布小说、非虚构、古代文学、世界文学、鉴赏与写作诸类。打造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不易,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地维护一个品牌更难。此时,连着做完几场晚8点活动,乘地铁回到小区,已过10点。出站之后,树影婆娑人静寂,月光浮动紫薇幽。忽觉母亲不在家,顿感路灯暗淡,脚步滞重,近家情怯,心里忧伤。

事先姐姐已在家里做了大清理,将母亲原本的大床换下,取而代之的是她的外孙精心网购的一张具有遥控起卧等功能的病床。她的外孙在地铁任工程师,一个典型的理工男,从小就爱拆装闹钟、手表等机械,等到电脑如白垩纪晚期的霸王龙雄踞天下,他又迷上了拼装电脑,床头桌上,堆满《电脑爱好者》《微型计算机》之类的杂志。家里无论大小电器,若是坏了,都把工程师当维修工。母亲病了,侄儿、外甥等第三代一道努力加持,让他感觉,人多真好!忽然想起住院的管床医生一次查房,赞叹21床家属的孝心的同时,告诉他,本科室还有一位潮汕籍的长者住院,四代还是五代同堂,家中的孙儿外孙辈多达30余个,个个都敬老有孝心,每晚一个孙辈来轮值,轮了一个月,还没轮完。

他是家中的老小,姐姐们都是在内地退休的,20年前他就想到这一层:既然他先期来到了深圳,下一代要经常相聚相见才亲。于是他想方设法把侄儿、外甥都弄来深圳工作,让所谓堂兄弟、表兄妹朝夕相处,热络如一家。英文一般不区分父系堂亲和母系的表亲,统称 cousin。他很是赞同,哥哥的孩子和姐姐的孩子,在他眼里一视同仁,并无里外之别,为何要他们把平行的长辈叫成不一样的姑和姨,叔和舅呢?至于父亲的兄弟还要进一步区分成叔叔和伯伯,真是多此一举啊。

他在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曾就此问题询之教授古代文学的同事赵老师,赵老师答曰:为何西语语境一言以蔽之的cousin,我们偏要细分为姑表和姨表呢,概因中国传统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为核心,堂亲属于姓氏相同的宗族,共享宗祠和家谱,被视为家族核心成员。而表亲属于母系或外姓亲属,虽血缘相关却被边缘化,如《红楼梦》中贾家更重视堂亲联姻而非表亲。这便是林黛玉即使承欢外婆膝下,也有寄人篱下之感。要知道,除了外婆,贾府里原本还有宝玉的父亲、她的大舅贾赦,二舅贾政的。他慨叹,世上自古以来,重血亲的国家不少,儒家文化圈的“五服制度”和宗族观念影响深远。

然而,世易时移,随着工商情境等诸多因素的演进,孝悌观念急速下坠。社交媒体上多有老人失养或失敬的图文与视频。传播尤广的是这样一篇:一个购房者,隔着太平洋与原业主的孩子达成购房协议之后,进到屋内,发现两箱整理完好的弃物。于是请中介询问对方如何处置?电话那头传来“没有用的东西就随便处理,不要就扔了”,新业主翻检之后才发现,这两箱东西竟然是一位母亲跨越几十年的不舍牵挂,眼前是厚厚几本泛黄的相册,密密麻麻排列着已逝业主的孩子从婴儿到少年时期的照片,每张照片背面都一笔不苟地记录着日期和趣事,那是孩子一步步长大的光谱啊;褪色的书包里,珍藏着孩子小学的奖状、幼儿园的手工,甚至还有一张写着“妈妈辛苦了”的小小卡片。

被时光更被孩子淘汰的旧物,原本是一位母亲用毕生时光编织而成的爱之璎珞。新业主做出了一个令人感动的决定:他将照片和遗物仔细整理,扫描成电子版后,辗转联系上老人的子女,并附言:“或许你们需要这份来自母亲的礼物。”此举,引发了网友们如潮水般的感慨、留言和热议。

他记得一次推母亲下去晒太阳,河南籍保安小陈举着手机跟在后面连连拍照。他问小陈干嘛呢?小陈回答,我想发回给老家的人看看,你们家是怎样照顾老人的。是的,晚近这些年,眼见得母亲的能力在一步步退化、丧失,丧失了行走能力,丧失了不凭借外物支撑的站立,丧失了连贯的语言表达,丧失了夜间起床尿尿的能力——却又死活不肯穿纸尿裤。于是晚上请了一位护工伺候她起夜,白天请了一位钟点工做一顿饭;然则大多数时间还得家人照料:一日三餐给老人打碎搭配好的荤素,上下午用轮椅推老人去广场晒太阳,至于早晚洗浴、隔天给她通大便,均需费心费力费时。

常有介绍养老院的朋友游说,最好把亲人送去他们那儿,没有他们照顾不了的老人。他只能苦笑,母亲哪儿都去不了。不仅现时,她很早就哪都去不了了。他太清楚母亲的言行与作息,就如同清楚自己的五指。在一个眼前没有色彩,耳边没有声音的世界里,母亲凭借气味、触摸和脆弱的潜意识,能够暗通款曲并给予她足够安全感的,只能是她的儿子和女儿。

除了父亲去世前后,她居住了20多年的视野和通风在深圳都算一流的空间,母亲不仅哪里都不能去,也不想去。譬如儿孙们有了新房,询及她是否愿意去看看,她都断然摇头。她不想连累别人,也不想麻烦自己。你能想象一个两眼基本失明,两耳基本失聪的人,会像依赖座下的轮椅一样,依赖熟悉的环境和亲人,那么母亲晚年的生活与生命,只能建立在不可须臾或缺的亲情上。

三代同堂的第三代,对祖父母的依恋也是不难想见的。20年前,他父亲去世,他与女儿抱头痛哭。两个月前,女儿出国前跟婆婆——她习惯用母亲老家湖南汨罗的称谓。告别说,她过几个月会再回来的,叮嘱婆婆好好的。女儿转脸的那一刻,他看见女儿的两眼都红了。女儿或许知道,此一去,回来未必能再见到自己亲爱的婆婆。

母亲住院近一个月,又回来了。

他曾在那篇《父亲后来的日子》里写到:“手术应该是成功的,父亲虽然做了造口,但坦然接受,出院时在大门口拍照留影,我姐弟额手称庆,仍然拥有自己健康的年逾八旬的父亲!”此时他的心情,与那时相仿佛。

通常说,高龄老人一怕肺炎二怕摔。百岁老人无疑是高龄的天花板了。据资料,中国百岁以上老人的占比,在10万人中只有个位数。百龄老人患了肺炎还能出院回家,这无论对医家还是病家而言,都不免啧啧称奇。

母亲回家,邀约原本的钟点工成了全天候的护工。除去不得已的外出讲座及主持活动,他也多半呆在家里。照顾一个失能老人,仅有护工是不够的,还需儿女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何况,护工还有每周的休息日。

用了一段从住院医开出的肠内营养液,又经该院营养科主任介绍,去市中医院营养科购买了另一种性价比更高的纤维匀浆膳固体饮料。未待这些用完,他就决定全用自己做的营养餐取代医院购来的营养物。不是不信任那些营养物——医院其实也都是从第三方采购而来,那些营养物在添加了各种维生素的同时也添加了扑鼻的香精,他下意识生发了抵触,他还认为,母亲的进食可以通过自己更精心配置的食材,还原她能够吞咽时的色香味及丰富度。

他驱车去了山姆会员店,主打购买的是三文鱼和里脊肉。这里的三文鱼来自北欧挪威,或南美智利,营养丰富,不带一根刺,里脊肉也足够新鲜,饱满富有弹性。有了这两样,其它菜蔬就好配置了。连同饭菜一块放入料理机里打碎,搅匀,稀稠合适——太稀了不够营养,太稠了打不进去,容易堵塞管子。一根细如铅笔的胃管,每餐要推注250毫升主食。主食里添加液体钙、维生素D、E,深海鱼油。饭前推注的降糖药碾成粉末,与之一并碾成粉末冲成30毫升水的,还有复合维生素B和C各一粒。早中餐之间,会加餐酸奶混合一个橙子汁;中餐和晚餐之间,会加一顿自己压榨的混合果汁。

对下了胃管之人,最怕有二,一怕推注的任何食物里混入坚硬的颗粒,一旦卡管麻烦就太大了。二怕老人拔管,他反复在老人左耳边强调,千万不可拔管,拔了就要去医院插管,你痛苦,我麻烦!

医院的胃管有多种,以置放的时间长短而定,主要是两种,一种是置放一周得更换,还有一种可置放45天。既然她不乐意戴手套,那就只剩下反复叮嘱与时刻注意不让她触碰鼻腔里的胃管。一根管子通过鼻腔插入胃里,其异物感不言而喻。时间久了,鼻子或脸上痒痒,她有意无意触碰到了,或者睡梦中拔掉了,这都是一件不小的事情!

失能老人卧床久了,不仅易致肺栓塞,且会加速肌肉流失。故而时不时得把她抱起放在轮椅上坐上半个或一个小时。她却越来越不经坐,无论是座下放了充气垫,抑或椭圆形棉垫圈。即便如此,她也不耐受,刚下床坐了不久,便用手抓身边人的手,并把他的手摁在轮椅扶手上,问她是不是想上床休息,她便慢慢点头。她太瘦了,百年岁月,尤其生病卧床的时光,像木匠手里的锉刀,一刀一刀挫光了肌肉与脂肪,只剩下一根根坚硬硌手的骨头。

母亲的臀部有两块缠绵难愈的褥疮,久坐必定难受;睡姿则可两边轮番侧卧,在背上支棱起斜坡靠枕,再在两腿之间夹上气垫。入院时拍片,提示多根肋骨扭曲,这也是多年骨质疏松的结果吧?据报道,骨质疏松严重者,一声咳嗽都可能咳断骨头,母亲固然还没有脆弱到这地步,却也不能不“轻拿轻放”。每当母亲不耐坐,他的两个招数,一是双手在母亲腋下轻轻上提,以利她转换坐姿;二是帮她自顶至腿按摩,转移她疼痛不适的注意力。

母亲的头顶并不稀疏,一头银发白得透明而纯粹,让他联想到小时节在河边钓鱼用的一把钓丝。给母亲按摩,这一项晚饭后的半小时工作,他曾坚持了20多年,直到母亲住院卧床之后才画上了休止符。此时给她按百会、揉风池、捏耳朵、敲足三里,既是转移与分散她的周身不适。也是拉回她逐渐远去的记忆,用习惯的抚摸与按压,连通她的回顾、流连。连通的或还有一个个往昔的傍晚,一片片落日的余晖。想起父亲去世前后,她就寝后最喜欢的两件事,一是听央广的《小喇叭》节目,这一档节目伴随了三四代人的成长,也伴随了两三代人的老去。孙儿辈给她买的收音机用坏了好几个,终于声音大或小都听不清了,悄然把这个爱好给忍痛戒了。

还有一件事是把床头的报时器摸在手里,放安稳;报时器隔几个小时的报时,是她与这个不停运转的世界联系的一根柔韧的纽带,她不会因此晨昏颠倒。她在倾听小喇叭和报时器之时,是不是也时常会想起陪伴了她近60年的父亲呢?!后来,报时器她也听不真了。他接替了报时器的提醒,会在给她按摩之时,凑近她的听力尚存的左耳大声道,今天是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几,间或也会告诉她是阴历的几月初几。从1920年代走过来的人,阴历该是她这一代人脑海里,更有质量也更有深度的时光年轮。

为了激活她连同身体一道衰迈的听觉、思考和记忆,他也会时时提醒她,海南的某某发来微信,给她问好;深圳的某某,你还记得他女儿在法国留过学吗?江西的某某过来深圳了,他是某某的儿子,你还记得吗?最想钩沉她记忆深处的提醒是,你想不想回老家汨罗?去看看你的弟媳妇,我的舅妈,她也90多岁了。你想乘飞机还是搭高铁回湖南……她均一一摇头。

母亲自从1940年代跟随父亲南来,在广州铁路局的韶关、乐昌生儿育女,1950年代后期又跟随父亲北去南昌铁路局。她当然没有少乘坐过火车;住在铁路边上,嘹亮的汽笛是她习惯性听觉的一部分;专用线上的装车卸车,无论阴晴雨晦的沉重劳作,曾是她养家糊口的担当,早已凝结成了她生命中斑驳的底色。她未及享受过更多现代化的成果,没有用过手机,没有乘过飞机,没有上过高铁。

人生到此,任一时候都可能是一场悄无声息的谢幕。她的愿望是什么?她还有执念与愿望吗? 

95岁前后,她曾经多次抱怨自己活得太长。到100岁前后,她不再发出任何抱怨的声音。或许她连抱怨的气力与表达能力都失去了?最近,她却在一次新换胃管刚一周,于夜间把胃管连根拔出来了。没有胃管便没法进食!早晨起床,尝试着让她用吸管吮吸打成流食的蛋羹,她不抵触,可没喝几口,又呛了。上医院重置胃管是不二之选。

这一天恰逢周日,连同她开车的外孙,一行四人将她送往医院。照例是挂急诊,缴费后推进急诊室,忙碌的蓝衣小哥听说才一周就拔了胃管,蹙眉道,你这不是折腾吗!重放入新的胃管,贴标注明日期,小哥再次提醒,千万别再拔了。此时尚未结束,软胶胃管里有一根银色的金属导芯,一是为了能够经食道插入,再是随后拍X光片,以利形成影像,看看是否放置到位。拍片在外科大楼一楼,那边已经着人先去排队。孰料刚到影像室门口,她又一把将胃管抽拔出来了。一圈儿惊惧之余,只得重新推她回急诊室,再次重放。小哥连连摇头,警告道,你要是再这样拔,非把食道戳破不可!

回家之后,连着几天的提心吊胆。手套她不肯戴,再次拔管则未可期。他在隔开客厅的卧室兼书房里写作,听见外面的一声异响,会悚然起身,生恐又出变故。

一位在外地养病的亲属得知他母亲的近况之后,发来微信:“听了你的语音,我心情很复杂,我能理解你的一片爱心和孝顺,前一个半月,我住在你家,看到你无微不至照顾你妈妈,我知道你承受了非常大的痛苦和重压,得知你母亲拔管的做法,我更心痛她的痛苦和无奈,昨天想了一晚,还是一吐为快。我非常理解你此刻的心情,因为10多年前,我也遭受了你一样的处境:母亲插管在医院,救了她的生命,她活得太痛苦,不挽救,情感又太痛苦,因为她是生我养我的母亲,我真不舍得让她离开我们。纠结了三个多月,最后母亲整个器官全部坏掉,最后只有拔管,不仅人财两空,母亲也遭了三个多月的罪。事后我也反思了,给女儿留下遗嘱,将来我要病重住院,绝不进重症监护室,也不插管治疗,希望能体面尊严、不受痛苦地离开这个世界。”

他回复道:“她较早吞咽就比较困难了,终至呛咳性肺炎。5月2日因不能吞咽去了医院,急诊科问要不要进ICU?我们断然否定了。医生听了我们的意见——需要时也不切气管插管,不做心脏复苏。也就是说,那就不必进ICU了。于是入住了特诊老年科,然后做肺炎治疗。现在插入胃管是不得已。看到一则报道,某出版家90多岁插胃管,还能待客、写作,估计也是失去了吞咽功能,不得已而为之。”

他深知,母亲无疑是居家养老,得受儿女护佑的最后一代。摒弃传诸久远的孝道文化中的糟粕不说,即便其中精华的部分,也因了社会情境与家庭结构的变化,要么崩解,要么转型。

他跟好友说过,在家庭关联与养老模式上,比之接力,他更推崇反哺。把儿女养大、成人,父母的任务就基本完成了,他们需要腾出时间与条件,去反哺自己老迈的父母。下一代长大了,成人了,不是不要助力,支援, 却不必越俎代庖,尤其不必完全取而代之。如果继续把孙儿女们带大——这不仅剥夺了下一代做父母的担当与乐趣;祖带孙,也极易形成溺爱,对再下一代,反而不美。

时值夏日,芒种、夏至之后是小暑。他推着出院居家个把月的母亲到小区社康,做一些较为简单的检查:抽血做电解质,验尿查尿蛋白。在等待检查结果时,他推母亲到小区的花坛前盘桓。阳光透过大叶榕肥硕的叶片,斑驳洒落。一年四季绿叶红花的深圳,白色的狗牙花和红色的琴叶珊瑚都是五瓣伸开,簇拥着窃窃私语。大条的朱蕉背后是探头探脑的俏皮的红鸟蕉,蓝雪花的冷艳周围,是四季秋海棠嘉年华一般的热烈。

生命既短暂又持久,既脆弱又柔韧,既简单又丰富。自己的生命是一个过程,生儿育女是一个过程,反哺父母是一个过程,他三个过程都完整无缺地经历过了,可以无憾。盛夏季节,女儿告知很快就要回来了,带着第四代回来,她们还能见到自己的婆婆、太婆婆,这是一种怎样的人伦欢愉啊!

他在雪白的茉莉花中掐了一小朵放在母亲鼻下,问她这是什么花香?母亲摇头。他再问,茉莉花,闻出来了吗?

母亲眨眨眼,点头了。

头顶掠过一阵噪鹃的嘹亮。

作者简介:南翔,深圳大学教授,小说六次登上中国小说排行榜,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北京文学奖、林斤澜短篇小说奖、上海文学奖、 鲁迅文艺奖、“花地”文学奖、芙蓉文学双年榜等。本文原载“时代文学“。

本文原载于“时代文学1989” 

话题:



0

推荐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417篇文章 49秒前更新

思想的碰撞,民声的回鸣。理性思考,感性文字。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