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作者:二湘,喜欢码字,著有《暗涌》《狂流》,《重返2046》,《心的形状》。

 

Charile Kirk 被暗杀,我昨天的文章Charlie Kirk被枪杀,美国政治最黑暗的一天发出来后,留言反馈非常多。右派的朋友为他的死扼腕叹息,觉得对共和党是巨大的损失,极左派则是弹冠相庆,不那么极端的左派说他是“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但如果认真分析,这个“求仁得仁”并不适用于Kirk的情形。 

Kirk有关持枪的原话是这样的:“你永远不可能在一个拥有武装公民的社会里完全消除枪支死亡。这是胡说八道,是空话。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我认为,为了维护第二修正案,保护我们其他上帝赋予的权利,每年不幸发生一些枪支死亡是值得的。这是一个合理的交易,是理性的。第二修正案的核心目的不是狩猎或个人防卫,而是为了防止政府暴政。” 他赞成持枪的历史背景可以参见我们今天七维发的文章。注意他赞成持枪的落脚点是维护第二修正案,而这个法案是为了防止政府暴政。 

所以不能断章取义来理解他这段话,从字面意义上来说,他的确是赞成持枪,但赞成持枪并不代表他赞成用枪来暗杀不同政见的人,这个区别非常明晰,那些说他求仁得仁的人其实是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把赞成持枪等同于赞同用暴力消灭政治敌人,而后者正是Kirk极力反对的,事实上,他一直身体力行的就是通过辩论非暴力的方式来沟通,他是反对暴力的。Kirk有句名言,“What we have to get back to is being able to have a reasonable disagreement where violence is not an option.”(我们必须回归到能够包容一定的分歧,但不是诉诸暴力)。那些说他求仁得仁的人或者是对他不够了解,不了解他的理念,或者就是逻辑思维不够缜密。 

作为一个温和的右派,我并不赞成Kirk的许多观点,比如持枪,比如妇女的堕胎权。但是我赞同他用言论,用辩论来战斗,而不是施诸暴力。我特别赞赏的是他的勇气,他显然是知道他做这件事的危险性,但是他仍然勇敢深入民主党大后方和那些憎恨他的大学生辩论。据说他是穿了防弹衣的,但是子弹弹起,击中了脖子,如果是这样,那么真的是命了,有左派朋友用到了一个词:“Karma”,他们认为这是Kirk的“报应”,但我不这么看。 

我第一次听到“Karma”这个词是从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海云那里听说的。15年前,她死于一次车祸,她的印度老公原来准备在她的墓碑上写一段梵文,英文大意是:“You have a right to ‘Karma,’ but never to any Fruits thereof. You should never be motivated by the results of your actions, nor should there be any attachment in not doing your prescribed activities.”

翻译成中文就是:“你有权践行‘因果’(Karma),但不必执着于果报。你不应被行动的结果所驱使,也不应畏惧不良后果而逃避应尽的责任。”

很多年前,我并不理解这段话的真谛,但是现在看了许多书,尤其是经过了很多事情以后,我认为我了解了。这段话来自《薄伽梵歌》的经典教义,体现了行动瑜伽(Karma Yoga)的核心思想,行动起来,做起来,不必执着于结果。 

你做一件事情,不是因为结果会给你带来成功或者好处而去做,而是因为这件事情本身是对的。同时,你也不应该因为惧怕不好的结果而不去做一件事情,因为这就是你的责任,你的Dharma。这其实是和康德的义务论的主旨一致的。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提出,行动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其结果,而在于行动背后的动机,是否出于责任和普遍道德法则。 

而这恰恰正是Kirk在做的事情,就像《薄伽梵歌》中的黑天教导阿周那的那样:“以平等心履行职责,放下成败得失。”同样,圣徒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中写道:“我甘心为主受苦,因为我知道我所信的是谁。” 无论结果如何,不去管它会带来荣耀,还是会付出生命的代价,just do it。 

保罗明知传教可能带来迫害甚至死亡,仍坚持传播信仰,因为这是他的使命。Kirk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正如保罗一样用生命践行了这句话,Kirk深入大学校园,与那些被左派意识形态影响的学生辩论,挑战“政治正确”的霸权。X平台上有大量针对他的仇恨言论,甚至有人公开威胁。即便如此,他依然选择站出来,用逻辑和理性对抗偏见和暴力。

他的死,不是“报应”,而是履行职责的代价,是他的Karma,在这里,我更愿意把Karma翻译成因果业力,而不是因果报应。因为“因果业力”更强调行动本身及其内在的道德驱动力,而非仅仅聚焦于结果。 

Kirk用生命实践了一个基督徒的信念,他的血提醒我们,自由与真理需要有人为之付出代价。但同时,我也相信,他不会白白死去,他的肉体虽然消失,但他反而获得了一种永生,他的名字会被刻入历史,必有人会被他的精神所鼓舞,继续他的征途,这也是他的karma,他的因果业力。 

令人欣慰的是,我的许多温和左派的朋友,也站出来谴责暴力,更有一些理性的朋友,意识到Kirk事件对美国政坛长期的影响,意识到美国民主自由的岌岌可危。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的美妙之处是非暴力权力过渡,但是看看这几年,从暗杀川普,到明尼苏达的国会议员被暗杀,到Kirk被杀,频繁发生的政治暴力事件让人不得不对美国是否能和平交接权力感到怀疑。根据CSIS最新数据,2024年至2025年,美国已发生超过15起针对政治人物的暴力袭击或威胁事件,这也是这个社会撕裂的表征。

Kirk曾说:“当人们停止对话时,暴力就会开始。”事实正是如此。现在,不管是极左,还是极右,都对对方恨之入骨,根本听不进对方在说什么,想的都是彻底摧毁对方,完全没有中间地带。完全不愿意妥协,但政治,恰恰是妥协的艺术,政治是不可能的艺术。但极化让对话空间越来越窄,社交媒体算法又进一步放大仇恨,到现在,甚至诉诸于暴力。而政治暴力,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毒瘤和倒退。

 

Kirk曾在X平台上说:“我们通过辩论赢得人心,而不是通过暴力来让对方沉默。” 他的Prove Me Wrong系列原本是推动理性辩论的典范,但现在,这种努力被枪声打断,也提醒我们,言论自由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Kirk的死也让我想到马丁路德金的死,同样是倡导非暴力,最后却被暴力杀死。 

Kirk作为理性沟通的代表被如此残暴的杀害,让人更加意识到当前政坛和社会的混乱。Kirk的死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它暴露了美国民主的脆弱性。我的一个左派朋友说Kirk的死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我非常赞同这个说法。一旦暴力成为常态,谁能保证下一次不是针对其他政治人物?甚至是普通人也会因观点不同而被暴力袭击。 

美国FBI局长在新闻发布会上警告,Kirk事件可能引发政治暴力的雪球效应,要国会加强安保措施,但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回归Kirk所倡导的reasonable disagreement(合理的分歧)。就像伏尔泰说的,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他的遇害让两党领袖罕见地团结起来,一致谴责暴力,前总统拜登和特朗普都呼吁拒绝政治暴力,但这是否能转化为实际行动?

但愿Kirk的血不会白流。

话题:



0

推荐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二湘的十一维空间

400篇文章 44分钟前更新

思想的碰撞,民声的回鸣。理性思考,感性文字。

文章